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六大私募最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多重信号 正文

六大私募最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多重信号

时间:2024-03-29 02:19:00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时尚

核心提示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并给出了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GDP目标增 我杀穿了诡异世界

  2024年3月5日上午,大私读政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募最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新解我杀穿了诡异世界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府工放多总结了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作报重信并给出了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告释包括GDP目标增速5%左右、大私读政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募最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新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府工放多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等。作报重信

  基金君采访了重阳投资、告释保银投资、大私读政承泽资产、募最明世伙伴基金、新解于翼资产、恒立基金6家知名私募机构,一起来看看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蕴含怎么样的投资机会?以及对资本市场有哪些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6家知名私募机构的精彩观点:

  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把经济增长目标设在5%左右,一方面和十四五规划以及远景目标相衔接;另一方面展现中央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有助于稳定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和信心,同样也意味着宏观政策的积极力度值得期待,货币政策宽松仍有空间。

  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政府明确表示未来每年都会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这将使得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处于扩张状态,中央财政将继续扩大支出。地方财政则可能逐渐收缩,以控制风险。

  承泽资产CEO曹雄飞: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目前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创新药、绿色低碳经济、新能源车等已经和正在孕育很好的投资机会。

  恒立基金总经理潘焕焕:今年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既体现出疫情后经济继续恢复活力,也留有补短板、调结构、化风险的缓冲余地。从国际来看,今年我国如能完成5%左右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大国中仍将处于较领先水平,有利于保持我国长期发展优势。

  明世伙伴基金:超长期国债的连续发行有助于提升财政中长期支出的能力,优化存量国债期限结构,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长久期债券资产的来源。货币政策预计将维持宽松,并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息降准和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可期待。

  于翼资产:本次报告对于“扩大内需”的重视和对稳健发展的强调令人印象深刻。消费在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和去年较低的基数下有望取得反弹。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多重信号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4年全国两会发布了政府工作报告,哪些内容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张智威:政府工作报告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政府计划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这一举措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以往,这类非常规的我杀穿了诡异世界债券发行可能只持续一年,但现在政府明确表示未来每年都会大量发行这类特别国债,这将使得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处于扩张状态,中央财政将继续扩大支出,而地方财政则可能逐渐收缩,以控制风险。

  其实,此前市场上已经有过呼声,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扩展过快。未来发债规模由中央进行控制,这一政策调整的好处在于更便于管理,避免了地方财政过度冒进的情况,且中央直接融资的成本较低。

  寇志伟: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教兴国被放在2024年重点工作中的前两位,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二是货币政策中首次提及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需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

  明世伙伴基金:报告对消费相关的政策思路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提到的领域包括新型消费、传统消费、服务类消费等,特别是大宗耐用品消费方面,政策提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后续具体实施方案值得期待。

  于翼资产:本次报告对于“扩大内需”的重视和对稳健发展的强调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今年GDP增速等经济目标和去年保持不变,但由于基数问题,今年要求的增速目标质量更高,将面对的挑战会更多。政府设定的今年的发展目标展现了足够的信心,对此我们也应该乐观。

  曹雄飞: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三点印象深刻:一是对目前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有清晰的认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 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二是与时俱进,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人工智能+”。三是重点部署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寻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潘焕焕:印象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今年的工作要求中,重点论述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及优化政策反馈,有利于发挥好政策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均衡协同。二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明确从今年开始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主动运用财政的“有形之手”有利于使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三是民营经济方面,提出了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社会预期偏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企信心不足,我们期望民企能有更稳定的政策、更好的营商环境、更低的融资成本、更切实的产权保护。

  GDP增长目标为5%左右

  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对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如何解读?

  寇志伟: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和去年相当,也与各省经济目标相匹配,基本符合预期。2023年实际GDP增长5.2%是在2022年低基数的条件下实现的,两年复合经济增速为4.1%左右。因此,2024年要实现5%的经济目标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把经济增长目标设在5%左右,一方面是和十四五规划以及远景目标相衔接;另一方面展现中央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有助于稳定内外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和信心,同样也意味着宏观政策的积极力度值得期待,货币政策宽松仍有空间,财政发力、基建投资和三大工程的力度可以保证。

  潘焕焕: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具有务实性与可行性。从国内来看,今年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既体现出经济不断恢复活力,也留有补短板、调结构、化风险的缓冲余地。从国际来看,今年我国若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大国中仍将处于较领先水平,有利于保持我国长期发展优势。

  于翼资产:符合各方面的预期。考虑到“十四五”的规划和经济建设阶段性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各种形势,5%的目标既体现了政府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和稳健的执政风格。5%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倍努力。

  明世伙伴基金:GDP增速设定5%的目标符合市场普遍预期,在2023年经济正常化运行的基数上设定该目标,更有助于稳定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中枢的预期。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年要实现5%的GDP增长目标,意味着近两年复合增速从4%左右提升至5.1%,从年初的数据来看仍需要政策的呵护和外需的配合。

  张智威:预期目标为5%左右应该被视为一个相对稳健的增长率。

  曹雄飞:这一预期目标极具挑战性。2023年经济增长是在2022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实现的,目前无论是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还是全球经济对出口的压力,所面临的挑战远远超过2023年。不过,5%左右的预期目标有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预期。

  财政支出将“适度加力”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中国基金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此怎么看?同时,你对今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怎么看?

  寇志伟: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意味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后续将常态化发行。在地方政府化债压力仍然较大的前提下,中央政府的举措,有助于优化债券供给结构,降低债务风险,同时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地方财政腾挪空间。从特别国债的用途上看,重大基建项目、新质生产力相关投资会是重中之重。

  货币政策定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仍以结构性政策为主,考虑到5%的经济增长目标,总量上宽松力度仍然可以期待。

  财政政策上来看,4.06万亿元财政赤字+3.9万亿元地方专项债+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组合,相较去年全年增加了2800亿元,与适度加力的定调相一致,如果考虑到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元的PSL等类财政工具,广义财政扩张比较明显,具有一定可持续性。

  潘焕焕:报告明确从今年开始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当前我国进入疫情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疫情欠账”的多方面经济缺口需要有更多填补投入,同时全球也正面临更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内外压力下财政政策需要作出更大力主动运用,同时我国较低的中央政府负债率也具备较充足政策扩张空间,因此持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有利于使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在财政与货币两大政策协同方面,超长期国债发行使用,还可与以中短期流动性调节为主的央行工具形成有效搭配组合,并形成更全面政策合力。

  于翼资产: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反映了政府对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保障的重视和决心。政府的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由此可见,今年宏观的经济政策仍然会延续满足稳预期、稳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的方向,在规模和力度上会适度、精准。

  明世伙伴基金:超长期国债的连续发行有助于提升财政中长期支出的能力,优化存量国债期限结构,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长久期债券资产的来源。今年财政支出将“适度加力”,从3%的赤字水平和专项债、特别国债等资金来源来看,2024年财政支出力度将较2023年有所加强。如果考虑类财政工具如支持“三大工程”的PSL等,广义财政在2024年仍有一定的扩张空间。

  货币政策预计将维持宽松,并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息降准和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可期待。

  张智威: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央行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届时需要关注一下央行行长的表述。从财政政策来说,其实比去年的要更加积极一些,因为去年尚有许多债务资金未使用,需要密切关注实际发债速度以及这些资金是否能迅速投入实体经济。

  曹雄飞:面对疲弱的经济,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很有必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数字及目标并未超出市场之前的预期。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创新药等孕育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部分重点工作中提到“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创新药等新产业发展,你认为今年哪些领域孕育好的投资机会?

  明世伙伴基金:今年部分重点工作中提到“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创新药等新产业发展,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具有较大的商业市场潜力,其更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工具,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各国必争之地。虽然AI应用的商业落地或许还需时日,但作为产业发展基础的算力设备及网络将可见业绩的持续体现。创新药是一个长期有投资价值的产业,随着产品不断地推向市场,都将获得可观的商业回报。这些都在今年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曹雄飞: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目前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创新药、绿色低碳经济、新能源车等已经和正在孕育很好的投资机会。

  潘焕焕:今年对创新药和人工智能较为看好。AI和机器人取得了跨越性的突破,是新一轮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突破口。我们时刻关注着人工智能行业从硬件到软件的发展,未来许多产业会以AI为根基进行全面改造或者升级,比如机器人、卫星互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创新药产业发展,打造生命科学新赛道。近年来国内创新药申报上市数量明显提升,从过往平均20多个提升到去年的65个,后续会陆续上市商业化,同时海外授权方面,去年也达成了26项总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授权,数量和金额创历史新高。此外,在政策端,近期医保局也发布了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征求意见稿。创新药投资上,关注销售验证、产品数据好、有出海预期,以及大单品的海外映射等领域。

  于翼资产:每个领域都存在机会,生命科学和创新药由于需求的无限性,一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代的科技引领方向有望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与变革。我们对相关领域的优质公司都保持关注。

  张智威:对于A股整体走势,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导向和市场情况。投资机会可能涉及新能源、科技等领域,但需谨慎选择时点和因素。

  消费有望取得反弹

  地产期待更多政策出台

  中国基金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消费和地产政策方向,对今年的消费、房地产相关板块你怎么看?

  明世伙伴基金:当前的政策基调是“先立后破”,在目前复杂的国际政经环境下,国内的消费和地产是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或可通过政策支持以维持合适的增速。即使不能获得超额收益,也将具有一定的绝对收益回报空间。

  寇志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消费方面政策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社区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消费潜能,后续需要更加关注政策进展。

  地产政策仍以防风险为主,明确提到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对政策适当优化宽松,但仍以保障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主,进一步推动市场平衡。

  潘焕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消费的政策方向,一言以概之“追求短期效果与长效机制的平衡”。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效果在长期,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以旧换新等则易有短期效果。投资上耐用性家电有望直接受益于短期政策,此外不依赖政策、创新能力极强并持续成长的新型消费品、智能产品,低估值且现金流改善的食品饮料企业、小家电企业等在当前环境下性价比较高。

  新能源车在近几年的新增消费表现亮眼,无论是渗透率还是绝对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遥遥领先。2024年我们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会突破千万台,但增速较之前会有放缓,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整车到零部件环节都将迎来激烈的洗牌压力,企业分化严重,投资要深挖个股。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房地产政策的着力点是供、需,改善点是融资公平性,方向是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目的是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急不躁,对底线的严防死守,落实到投资上,2024年房地产板块可能是稳字当头,不悲观,产业链条上我们关注现金流及分红较好的家电和厨电。

  于翼资产:消费在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和去年较低的基数下有望取得反弹;房地产板块目前处于极度悲观预期的左侧中,期待有更有效的刺激政策出台。

  曹雄飞:要提高和扩大消费,首先得稳定和改善收入预期,其次提供更好的消费产品。目前看来,前者更重要,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些措施,过去的几个月陆续有政策出台落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从疫情以后的消费数据看,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房地产板块目前是一大难题,尽管有各种鼓励和刺激政策,但是考虑到广大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购房需求和对愈演愈烈的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担忧,未来一段时间难言乐观,需要更大力度,提升购房能力,降低购房成本。

  张智威:对于消费板块,我们应该关注消费升级、新型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至于房地产,政府将继续推动租购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投资者需要谨慎评估房地产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

  更重视高质量发展的态度

  更强调资源配置和效率的举措

  中国基金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等等。如何解读?

  曹雄飞:内循环中强调降低物流成本和建立统一大市场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降低制度成本,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这几年外部环境变化,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更大力度对外开放,在各领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潘焕焕:国内物流成本相对偏高,仍有下降空间。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和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都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充分体现,是中国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新举措。

  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利用优质的国际要素,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并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形成互补、互惠、互利的正循环。这些措施,我们都看到了更坚定开放的决心,更重视高质量发展的态度,更强调资源配置和效率的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发展都是极为有利,也将会对资本市场形成正面提振效应。

  明世伙伴基金:以上政策导向核心都是降低商业流、物流、资金流等的摩擦损耗,从而提升流转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坚持“开放”也是长期的基本国策,只有和世界融合,才能不断共同发展和进步。

  于翼资产:符合“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的思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多的政策为刺激经济良好平稳运行而设定。

  寇志伟:这些政策都有助于稳定民营经济和外资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和信心,有助于促进民营经济投资、吸引外资回流,长期来看有助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

  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

  在于保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基金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如何解读这个提法?

  于翼资产:开年以来证监会释放了强监管信号,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打击。资本市场良好稳定运行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的引导,监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未来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正确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以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投资者信心,从而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

  寇志伟: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在于保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避免大起大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一方面需要完善基础制度,投融资并重,注重投资者保护,这就要求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畅通退市通道;另一方面需要引入中长期资金,通过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引导投资机构强化逆周期布局。当然,要维护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需要政策预期更加公开透明,这也是对央行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

  曹雄飞:资本市场随时受到各种各样因子的影响,尤其是投资者信心、对未来的预期和巨额资金流动,大幅波动是常态,只不过一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波动更大更频繁而已。建立金融强国,就必须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坚持以投资者为本,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让真正优质的公司上市,要加大重组退市力度;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坚持三公原则,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

  潘焕焕:报告点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我们预计在融资制度、长期资金方面会有新的突破与进展。只有强大的、稳定的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枢纽功能,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体的举措方面,我们预计投资端和融资端都会发力,在投资端,会优化投资机构考核机制,减少短期激励,提升长期激励权重,鼓励长期投资,对加大市场波动的参与力量要加强监管,降低市场波动,另外,平准基金应该早日推出,这对防范极端流动性风险和稳定预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融资端,要做好制度建设,对上市公司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对违法造假的惩罚力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另一方面,在上市公司退出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应推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以便从根本上改善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如果投资端和融资端都能有效发力,将最终形成投融资平衡,这既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参与者又都能受益,成为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资本市场。

  张智威: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增加我国的内在投资者,稳定资本市场。此前监管部门曾经提到,增加长线资金入市,包括今年以来国内背景资金通过ETF入市等,都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体现。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