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明“月”几时有?博物馆中秋有“戏” 正文

明“月”几时有?博物馆中秋有“戏”

时间:2024-03-28 18:33:46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百科

核心提示

  原标题:明“月”几时有?博物馆中秋有“戏”  “C位”出道的文创月饼有何看点?从文物上如何解码中秋起源?哪些民俗穿越千年保留至今?……这个中秋小长假,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渡过了一个有吃、 学霸王妃每天都在点亮新技能

  原标题:明“月”几时有?博物馆中秋有“戏”

  “C位”出道的月文创月饼有何看点?从文物上如何解码中秋起源?哪些民俗穿越千年保留至今?……这个中秋小长假,全国各地的有博有戏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渡过了一个有吃、物馆学霸王妃每天都在点亮新技能有看、中秋长见识的月传统节日。

  品文创月饼,有博有戏有“国宝”的物馆味道

  如果你只知道博物馆的“网红”文创有口红,那已经落伍了。中秋这个中秋节,月博物馆与美食的有博有戏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

  中秋节前夕,物馆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一款文创月饼,中秋才上架就被抢购一空。月有网友点评,有博有戏“蒂凡尼蓝”瓷罐中盛放着一大块重达120克的物馆学霸王妃每天都在点亮新技能五仁月饼,从里到外都透着高级感……

  “这不是蒂凡尼蓝,而是慈禧绿,这也不是普通的五仁,而是清代流行口味。”南京博物院文创部主任邱永生介绍,外包装的设计灵感来自“湖绿地墨彩加粉花鸟纹荷花缸”,它是慈禧太后大雅斋系列瓷器,也是南博镇馆之宝。月饼的馅料同样“来头”不小,配方取自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载的“刘方伯月饼”,口味清淡、素雅,与外观设计相得益彰。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对饮食文化很讲究,把文化和食物结合起来,创意十足。月饼不单是吃,慢慢欣赏设计、细细品味文化,让每一处感官都沉浸其中。”香港游客潘汉雄说,美食背后的“国宝”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文创月饼都是抢手货。设计师的灵感大都来自各家博物馆珍藏的宝贝,有的提取了文物中的部分图案,有的则提取色泽。例如,故宫淘宝联合北京老字号糕点稻香村推出的“入眼秋光尽是诗——黑皮中式高档故宫月饼”,主题“入眼秋光尽是诗”出自嘉庆帝印玺,月饼上的图案取材自乾隆御笔题画诗墨,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赏镜上月宫,中秋节始于唐宋

  中秋节期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一枚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出土的唐代铜镜——双鸾月宫纹菱花镜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这是一枚典型的武则天到德宗时期的铜镜,造型精细、刻画逼真。铜镜中部是两只衔着绶带的鸾鸟展翅飞翔,下部是一条盘龙在祥云中腾云驾雾,上部则由枝繁叶茂的桂树、捣药的玉兔和跳跃的蟾蜍等图案构成。

  “古人无法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向往一点不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各种器物展示对月亮的想象和赞美,月宫镜就是其中的一种。”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徐大卫说。

  庆祝中秋的习俗由来已久,但对于中秋何时成为“节日”仍有争议。有专家认为,《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始于唐代的证据之一。也有学者考证,首次由官方明令设立中秋节是在宋代。

  徐大卫说,民间对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便开始庆贺中秋;二是中秋节由为唐玄宗庆生的“千秋节”演变而来;三是在外征战的唐代将士为了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制作一种像月亮一样的圆形饼分给战士们。“这些都是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思念亲人的习俗在唐代已经十分普及,到宋代兴盛,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重温拜月礼,活在当下的仪式感

  这个中秋节,国内众多博物馆都推出了与中秋有关的非遗体验活动。人们走进博物馆,吟诗、赏月、听琴、品茗,风雅地度过博物馆里的中秋佳节。

  最受人们关注的是各类拜月礼、祭秋礼。13日下午,记者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内看到,数百名参与者通过上香、祭酒、读祝等传统仪式环节,寄托风调雨顺、月圆人圆的美好愿望。

  而在云南省鹤庆县,鹤庆白族学会副会长梁波也在忙着筹备一场传统拜月仪式。一家人在小院中摆设香案,香案旁放一小桌。小桌上有圆盘,盘内放石榴、核桃、板栗等;有圆筛,筛内放各式月饼和一饼无缺痕的葵花籽;有圆盆,盆内放煮好的苞谷、毛豆、花生等。

  夜幕降临,全家人对着月亮行礼后开始享用美食。“祈求一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像中秋的月亮一样,一直团团圆圆。”梁波说。

  “这种保留在博物馆里的传统仪式,如今也活在当下。”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滢丹说,中秋寄托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很多少数民族在中秋当天都会举行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例如德昂族“串月”,纳西族“祭月”,苗族“闹月”和白族“拜月放灯”等。(记者 蒋芳 刘宇轩 蔡馨逸 丁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