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三七之都”新脉动 正文

“三七之都”新脉动

时间:2024-03-29 01:32:51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探索

核心提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形成了以三七为重点的许多独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  文山三七,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康养生物资源。 流浪在不同世界的那些年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三七之都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新脉动形成了以三七为重点的三七之都流浪在不同世界的那些年许多独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

  文山三七,新脉动有文字记载的三七之都人工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是新脉动文山州乃至云南省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康养生物资源。今年6月,三七之都省委、新脉动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提出,三七之都要围绕千亿级三七产业目标,新脉动抓牢种质端、三七之都提升种植水平、新脉动延伸产业链,三七之都推动三七从种植到制药、新脉动保健、三七之都康养全产业链发展,把文山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三七之都”。

  道地三七开枝散叶

  冻干三七、精品三七粉、三七植物牙膏、三七保健酒、三七提取物软胶囊……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陈列着多种以三七为原料的系列产品。“我们公司是专业从事三七药材规范化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型新三板上市企业。”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何开杰介绍,公司主要有以三七粉、冻干三七等新型饮片为主的中药饮片,三七植物牙膏、三七面膜为主的流浪在不同世界的那些年日化用品等产品种类。

  近年来,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抓好绿色数字化基地和打造绿色智慧化工厂建设,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着力打造道地绿色三七,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的三七产品。2019年至2021年,“七丹牌三七”连续三年荣获“云南省10大名药材”第一名。目前,公司生产的七丹牌三七提取物软胶囊、七荟胶囊、熟三七粉、三七植物牙膏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

  坚持走创新、绿色、健康的发展之路,做道地绿色三七,七丹公司凝心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我们的三七花、三七茎叶已被列为地方特色食品,公司还在开展针对三七花、三七茎叶为主要原料的大健康产品研发。”公司董事长杨朝文介绍,目前正在研发的产品有三七固体饮料、三七调味包、三七糕点等12个产品,预计今年内,七丹润茶、三七普洱茶、三七茎叶饼干、三七口服液等多个三七系列食品类产品将陆续上市。

  传承文化助力健康

  走进位于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的云南天士力三七药业有限公司文山三七数字本草检测中心,只见一间间全封闭、透明的检测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各种检测设备间忙碌作业。

  “检测中心可以监测所有三七产品相关的农药、重金属等指标,让消费者买得放心。”文山三七数字本草检测中心客户经理龙登明介绍,“之所以敢把监测全过程展现给游客,就是因为我们的设施过硬、技术过硬、人才过硬,这也是向所有来到检测中心的游客科普三七监测的全过程,帮助大家了解什么是高品质的三七。”今年上半年,文山三七数字本草检测中心已经检测了3000多个批次的样品,为文山州三七产业的规范化、高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山三七数字本草检测中心只是天士力现代中药产业园工业旅游的一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天士力现代中药产业园已经形成了一条集科研创新、现代化生产、匠心检测、精准检验、仓储运输、三七文化到工业旅游为一体化的现代三七产业链,游客可通过监控、视频展示、现场解说、观看等方式感受科技化的生产过程。

  “我们想在文山做5件事,研发好一棵三七、种植好一棵三七、加工好一棵三七、讲好三七故事、传播三七文化,打造一个文山三七高质量的发展平台。”云南天士力三七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韦美膛表示,通过园区建设,以三七为背景,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使天士力现代中药产业园区成为一个“中医药文化充盈”“旅游设施较完善”的可居、可观、可娱、可品、可嗅、可听、可感的工业旅游精品景区。

  科技引领加快发展

  “我们收集了一万多份三七种质资源,选育5个三七新品种;与企业合作开发了3个三七药品、10个中药饮片。”说起三七领域的科技研发,文山学院三七医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朝梁如数家珍。

  “围绕三七产业发展瓶颈的品种、连作障碍、无公害药材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开放式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王朝梁说,三七医药学院以支撑三七为重点的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了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科研平台。

  2003年以来,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与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三七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整理,遗传基础研究,至今保育覆盖三七所有自然变异类型的三七种质材料10000余份,西南地区主要人参属植物5种,建成150亩规模的种质资源圃,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参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为三七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

  研究团队共选育出的5个三七新品种中,有两个是国家登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还在进行扩繁试验,未来有望推广种植,为推进文山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于2016年5月推动三七花、三七茎叶获得了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批文;于2020年推动三七须根获得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批文。参与《云南省三七饮片标准》修订,将三七功能由消肿定痛拓展到益气活血,扩大了三七消费市场,新增年消费量上万吨,推动三七饮片行业年销售从2亿元突破4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发展定位和千亿级三七产业目标,抓住良地、良种、良法3个关键环节,推动三七从种植到制药、保健、康养全产业链发展。”文山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华荣说,以三七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三七康养新业态,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高品质打造一批医养、康养特色小镇,建设50家三七康养体验中心(站),推动三七在非医疗领域、健康养生领域的创新开发利用,把文山打造成为以三七为突出优势的全国知名康养胜地。

  见闻

  金七药业 科技创新三七生金

  科技创新、产品精深加工、挖掘附加值……金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生在谈到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时,反复提及这些关键词,而公司近30年来也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奋斗努力的。

  在张云生看来,文山长期以来作为三七原材料的提供地,三七所蕴含的附加值并未被最大程度地挖掘。“10年来,我们一直在做科研,开发安全及健康的产品。”张云生说。

  金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三七全株和精深开发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有现代化药品、保健食品和中药饮片等生产基地,以及相应的生产线和领先于行业的三七自动化、智能化提取分离生产线。2003年,金七药业开始研发三七,2013年投资建厂,对三七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提取、纯化、分离、转化等高精技术开发。目前,以三七为原料的系列药品、保健品、中药饮片、提取物、酒类、日化产品等已覆盖了三七全产业链。

  “这是我们研发的三七产品,它是主治失眠的新药。”张云生指着柜台上的七叶神安滴丸自信地说,这个产品目前是公司第一大主打品种。除了安滴丸,三七口服液是使用3年生的鲜三七萃取其有效成分,零添加,没有加任何防腐剂的保健食品,主要出口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开设了三七科技体验馆,对三七知识进行科普,希望通过三七科技体验馆,让广大消费者真正的认识三七、了解三七、用好的三七产品,为健康中国助力。

  故事

  郑玉华 让“黄帝九针”造福更多人

  郑玉华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传人。她13岁随父学医行医,26岁开办文山州首家民营医院——西畴兴街郑氏骨伤专科医院,42岁创建文山州首家民营中医专科医院——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

  来自美国的神经学博士Firdos Sheikhn女士颈椎疼痛6年,在美国多次治疗无效,经郑玉华运用郑氏祖传整脊手法和“黄帝九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行医40多年,潜心研究传承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郑氏黄帝九针”,郑玉华的医术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从省内乃至国外慕名前来拜访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走进医院内部的郑保古医御术传承馆,卷帙浩繁的古医书,放满了180平方米的房间。“其他东西可以不要,但医书一定得保留下来。”她说,郑氏秉承祖训,历经8代,较为完整地传承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编》等一批郑氏祖传医学古籍和家传古九针等治疗工具。

  郑玉华介绍:“‘郑氏黄帝九针’医术渊源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的黄帝九针术。历经300多年郑氏家族内部传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独家疗法。”该医术对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骨伤骨病,以及中风后遗症、脑梗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等各种疼痛,有明显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建院30多年来,郑保骨伤科医院累计接诊病人达60万余人次。

  一直以来,郑玉华特别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郑氏黄帝九针”作为家传医术,一直以“秘不外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方式在家族内部传承。到第七代传人郑仁德时,他打破“传男不传女”陈规,将黄帝九针术传给女儿郑玉华。郑玉华进一步破除“传内不传外”祖训,开始在医院内部举办讲堂、招收学徒,传授“郑氏黄帝九针医术”,让这一技术造福更多的人。

  李广文 扎根故乡作贡献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痿病科主任医师李广文刚进办公室,就被告知有一位因疫情无法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正通过网络等待诊断。“这位患者是广西崇左人,重症肌无力,根据舌头和眼睑的情况,我为他诊断开药。”李广文说。

  在文山州中医医院,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自该院从2012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以中医诊疗为主的痿病科(重症肌无力科)以来,李广文不是忙于带队伍做科研,就是在为病人诊断病情,忙得不可开交。从1993年李广文接触这类病人开始,多年的默默耕耘,让他成为了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专家。

  可谁曾想到,李广文曾经就是重症肌无力患者。1976年,7岁的李广文感觉无法控制右眼睑下垂,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仅眼睛没治好,病情更是发展到全身无力,情况危及生命。直到1984年,在昆明治疗一个多月后,他才知道自己患上了重症肌无力。

  通过西医手段,他的病情逐渐平稳,却一直未能痊愈。高考后,他如愿考上了云南中医学院,大学毕业时,他已被学院教授孟如治愈。边治疗边学习的李广文下定决心,以重症肌无力为主攻方向,用一辈子研究中医、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战胜病魔。

  从带教查房到问诊看病,头发有些花白的李广文还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如今,李广文团队诊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已达2万余例。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他扎根故乡文山,默默为全州乃至全国的健康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鹏 张文峰 胡梅君 马喆 殷洁 吴沛钊 刘畅 杨质高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