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西藏墨脱县退役军人卫军巡逻戍边三十载——门巴老兵:守护“秘境”守护兵 正文

西藏墨脱县退役军人卫军巡逻戍边三十载——门巴老兵:守护“秘境”守护兵

时间:2024-03-29 07:26:03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娱乐

核心提示

原标题:西藏墨脱县退役军人卫军巡逻戍边三十载——门巴老兵:守护“秘境”守护兵西藏墨脱县德尔贡村的民兵连长卫军,如今不再参加巡逻了。2019年冬天,他骑摩托车时遭遇车祸,肋骨断了4根。年过五旬的他,看着 小飞鼠历险记

原标题:西藏墨脱县退役军人卫军巡逻戍边三十载——门巴老兵:守护“秘境”守护兵

西藏墨脱县德尔贡村的秘境民兵连长卫军,如今不再参加巡逻了。西藏县退

2019年冬天,墨脱门巴小飞鼠历险记他骑摩托车时遭遇车祸,役军肋骨断了4根。人卫年过五旬的军巡他,看着村里的逻戍老兵年轻人挑起了巡逻的担子,放心地“退休”了。边载兵

如今,守护守护卫军这位德尔贡村村委会主任,秘境将全部精力放在村里的西藏县退经济发展上:墨脱县农牧局投建的茶园到了需要除草、修剪的墨脱门巴季节,他要通知每家每户;德尔贡边境小康村修建的役军新房已经完工,村干部要协调村民们分房、人卫乔迁……

每天,军巡卫军骑着摩托车来往于老村和搬迁点新居之间,心里想的都是幸福的事。

名字里面有故事

1970年,卫军出生于墨脱县马迪村。出生于那个年代的门巴族孩子,大都有个富有特色的汉族名字,如“卫国”“永红”“永旗”等等。

卫军的名字,有独特的由来。1970年2月,马迪村一位身怀六甲的门巴族妇女突患重病。那时,小飞鼠历险记墨脱不通公路,马迪村也没有医生。她的家人只好背着她前往背崩乡的一家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在一位名叫魏卓的军医和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下,孩子平安降生,母亲安然无恙。为了让全家人记住解放军的好、记住魏卓医生的恩情,这个刚刚出生的门巴族男孩有了一个汉族名字“卫军”——既和魏卓医生姓氏同音,还有成为军人、保卫祖国的含义。

1989年10月,听着自己名字由来长大的卫军,入伍来到西藏林芝军分区某边防连,在山谷丛林间走上为国戍边的巡逻路。

“每次巡逻都按计划执行,碰上什么天气都要去。”墨脱气候多变,雨天总是说来就来,这给原本就难行的巡逻路又添几分危险。1990年8月,卫军和战友在巡逻途中遭遇一场泥石流。路面被冲下来的泥沙完全覆盖,雨越下越大,木石滚滚而来,两个战友随身带的行装都被冲走,好在没有受伤。

墨脱素有“莲花秘境”之称。这里山高涯深,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作为墨脱人,卫军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早已习惯。他起初不“习惯”的,是冬季的饮食。大雪一封山,墨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卫军就和战友一起挖野菜吃。

“战友们都能吃,我这个本地人有啥吃不惯的,都是那么过来的。”卫军淡淡地说。

“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

1991年,卫军退役回乡,与德尔贡村姑娘红东结婚,在这个村安家落户。

德尔贡村和卫军从小长大的马迪村不同,是个边境村。卫军的岳父是一名老民兵,年轻时和官兵一起站过岗。他对保家卫国的理解简单而透彻:“要是敌人来了把地抢走,我们就没有地、没有家了。”得知卫军要当民兵,岳父给他讲了许多戍边的见闻,嘱咐他和边防官兵一起,守好边防守好家。

在墨脱,村民以民兵身份和官兵一起联合巡逻是多年的传统。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大都以打猎为生,熟悉这里人迹罕至的山路,掌握生火、取水等野外生存技能,给驻地官兵巡逻带来很多帮助。

2011年,在一次巡逻返回途中,战士杨鑫由于感冒患上肺水肿,咳出的痰液成了粉红色,卫军和其他民兵轮流背着杨鑫往回走。

“我当时感觉很不好意思,真的很感谢他们。”杨鑫说。

“他们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卫军说。

边防连班长周强说,巡逻路上,卫军经常手拿砍刀走在巡逻队伍的最前面,为大家披荆斩棘。碰到战士受伤或患病,卫军比他们还紧张。有卫军这样经验丰富的民兵同行,官兵都很安心。

然而,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显得渺小无助。卫军记得,有一次巡逻他“差一点死了”。

那是2008年4月,卫军和官兵巡逻走到一处山顶,赶上暴雪,根本看不清下山的路。“火都生不起来,全是雪。”大家只能抱在一起,熬了一宿。死亡在那一刻仿佛触手可及。好在天亮后终于放晴,大家忍着浑身的酸痛生了火,煮了点东西吃,继续踏上巡逻路。

条件这么苦,也脱下了军装,为什么还要和官兵一起巡逻?

在记者反复追问下,卫军用并不熟练的普通话说:“我永远是部队的兵,永远跟部队在一起。”

儿子踏上巡逻路

在卫军家里,记者看到几十床闲置不用的被褥。

卫军的小儿子次仁顿珠说,这些都是给巡逻官兵准备的。之前,边防连到德尔贡村没有公路,由于路途远,巡逻出发前和返回后,官兵都要在卫军家借宿一晚,卫军便购置了很多被褥供大家休息时铺盖。如今通了公路,交通方便,这些被褥也就闲置了。

次仁顿珠记得,有一次,父亲巡逻回家后高烧不退,母亲实在没办法,让父亲骑马去连队治疗了几天才回家。

不过,这样的情况不多。卫军和其他门巴族汉子一样,不太把受伤生病当回事。即使因为巡逻受伤、生病,他都是吃点药挺过去,不到万不得已不麻烦连队官兵。

在次仁顿珠的记忆里,小时候他特别期盼父亲巡逻回来,因为父亲常给他带回一些军用罐头,那是他从自己的口粮中省出来的。

2016年,上了大专的次仁顿珠想去当兵。为了检验自己能不能当个好兵,他决定和父亲一样,跟着官兵一起巡逻。

当时正赶上农忙,卫军没跟儿子一起去巡逻。“父亲很少跟我提及巡逻路上的艰辛,不管是被蚂蟥咬、被马蜂蜇,还是在悬崖峭壁间死里逃生。可能他觉得那都是巡逻时遇到的正常情况。”次仁顿珠说。他能感受到父亲的担心,但父亲没有阻拦他。

第一次巡逻,次仁顿珠就背起50斤左右的物资。排长在前面带路,走到一半,次仁顿珠走不动了,排长二话不说,从他肩上卸下物资,背在自己身上。

在一处边境线附近,次仁顿珠和官兵一起在石头上写下“China”。后来,次仁顿珠报名应征,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卫军谈到儿子很自豪,提到德尔贡村的年轻人也是频频点头。

去年,德尔贡村的年轻人成立了摩托车边境巡逻队,每个月骑着摩托车巡边两次。卫军对此很欣慰:“这些年轻人都不错,有他们巡逻,我就放心了。”

题图:墨脱官兵和当地民兵共同巡逻。普刘起摄

下图:卫军与官兵一起巡逻时,手拿砍刀走在巡逻队伍的最前面。

麦正伟摄

本版制图:扈 硕

记者手记

见到卫军的时候,他正作为护林员在村口执勤。一间简易的小木屋,四面漏风。墨脱气候多变,没一会儿就下起雨来,寒风吹来,屋里比屋外还冷几分。

按照林业局要求,村干部要带头在这里执勤,检查过往车辆,防盗和制止偷伐林木。在小木屋里待了一阵,看着路上很久没有一辆车经过,我劝卫军先回村里。卫军拒绝了,他见我冷得打哆嗦,把外套脱了给我穿。直到中午接替他的人来了,我们才离开。

2019年7月,卫军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因为大雪交通不便,他没能前往北京领奖。我替他感到遗憾,卫军摆摆手说:“这里常下大雪,没办法。”

卫军不太爱讲话。面对我的提问,他简短的回答传递着“理所应当”的意味。巡逻,“没什么好讲的”,哪怕他曾险些被泥石流或大雪掩埋。当村委会主任,“事情多得很”,但我反复追问后才了解到他曾自掏腰包给村民看病,资助村民去学挖掘机驾驶。

在卫军的讲述中,我读到了“崇高”与“奉献”,但卫军不觉得这些词和他有关联,不认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那就是他当过兵,当过民兵,走在巡边路上,对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意义感受更深。

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杨明月)